微流控的市場情況及發展現狀
微流控的市場情況
傳染病和癌癥是微流控技術診斷的主要疾病。生物標志物,腫瘤細胞,病原體或病毒顆粒通常可在患者的循環血液中進入。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微流控在基因疾病的檢測上也逐漸開始發力。另外,發病率與日俱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糖尿病也是微流控技術的廣闊市場。
用于診斷目的的微流控系統的優勢是快速檢測,易用性,成本效益以及在識別傳染病方面的高精度。在醫學中使用微流控芯片可顯著縮短檢測與臨床治療之間的時間間隔,這對于患者生存至關重要。便攜式微流控試劑盒所提供的優勢在醫療服務較差的地區尤其顯著。
常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免疫學檢測法和分子生物學法等。其中傳統的生化鑒定法、細菌培養等,簡單、直觀、費用低,能夠準確獲知樣品中病原微生物特性,被認為是“金標準”。但上述法特異性低、周期長(5-7 天)、耗時費力,而且對培養環境和操作人員要求嚴格,不適宜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診斷。
非典型病原體,如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等通常采用血清抗體檢測,或分子檢測。病毒的檢測則有所不同,傳統的培養,血清學都難以跨越性能和檢測種類的限制。對于病原體檢測來說,傳統的培養方法難以解決病毒的快速診斷問題。
免疫學檢測方法利用抗原-抗體的識別和結合,較培養法更加特異和快速,是一種可以定性和定量的綜合技術,常用方法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免疫膠體金技術等,但免疫學檢測也存在反應的“窗口期”,對病原微生物含量較少的樣品往往需要富集的過程,增加了檢測時間,在擁有高級醫療中心的大城市中,這是難以讓人接受的,需要使用即時醫療(POC)技術來縮短此時間。
以微流控為核心的芯片實驗室或微全分析系統為POCT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技術平臺。微流控系統的高性能,小尺寸和便攜性,加上對芯片進行測量和光學監控的能力,使得優化診斷方法得以實現。一方面,微流控技術可以在微型化裝置上實現復雜分析所涉及的多功能單元集成及操作自動化,從而避免傳統復雜多步生物分析對專業實驗室及操作人員的需求;另一方面,微尺度下反應/分析速度快、樣品試劑消耗少、易于實現高通量分析。這些特性高度契合POCT的發展需求,因此微流控技術日趨成為構建POCT系統的核心技術。
微流控的發展現狀
隨著技術發展,高通量的微流控產品作為下一代檢測技術,既要保留常規POCT(快、小巧)和大型設備(性能優異、自動化程度高)的優點,同時也會解決常規POCT(性能差)和大型設備(體積大、硬件復雜、成本高昂)的缺點。
微流控技術的發展現狀在技術原理上,已經完全打通。因為涉及的學科(微機電、材料學、光學等)較多,集成難度較大,各廠家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單片芯片生產成本在20元以上的非常多,且部分廠家因為芯片結構設計復雜而存在量產的困難。通過不斷技術改進和優化,成本也在穩步下降中,少數廠家的單片芯片批量生產成本可控制在5元以內,甚至更低。因為制造成本下降,多重PCR開始普及,海內外陸續有許多企業布局多聯檢,超聯檢。
另外,因為微觀操控要求的精度高,在性能上整體與大型設備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但也在不斷縮小。現有的技術在尋找市場突破點方面,一般通過以下兩個方式:
(1)常規手段還無法實現自動化檢測,例如分子檢測。常規的分子檢測,需要采用多個設備,且分隔在不同的空間內,以防止交叉污染。使用全程封閉且集成一體化的分子微流控芯片,能實現Sample in,Result out的目標。
(2)價值較高的檢測項目,因為價值較高,鑒于POCT的應用場景(快、小巧靈活),相對高成本的微流控產品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且允許生產廠家、代理商和終端客戶保有一定的利潤空間,而不至于虧損。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網絡 以傳播知識、有益學習和研究為宗旨。 轉載僅供參考學習及傳遞有用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權益,請聯系刪除。
標簽:   微流控技術
- 上一條沒有了
- 下一條利用微流控層流實現多種先進聚合物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