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scale:一種能高純度捕獲和釋放外泌體的微流體裝置
圖:利用CD63抗體免疫捕獲外泌體的裝置原理
外泌體是一種來源于胞吐作用的細胞外囊泡(EV),由大多數細胞分泌,包括造血細胞、樹突狀細胞、肥大細胞、神經元、血小板、T細胞、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和癌細胞。外泌體由于游離在血液中并且含量豐富,目前受到了人們的極大的關注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生物標志物之一。最近的研究已經闡明了外泌體不僅促進細胞間通訊,而且在癌癥進展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有研究已經證明了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能夠改變其微環境的分子特征并建立適合癌細胞生存和轉移的微環境。
與在液體活組織檢測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不同,外泌體能夠在不同條件下維持穩定性,這使得循環外泌體在各種領域中都能得到應用,而不會受到樣品儲存和樣品處理的限制。盡管對其臨床應用受到廣泛關注,但是最好的分離外泌體的金標準方法仍然是超速離心法,其中還包括常規的樣品處理和過濾步驟。然而,這個過程太耗時(一般大于10小時)費力。此外,超速離心方法提取外泌體通常得率較低(5%至25%),這有可能會由于外泌體實際量的不同從而使下游分析結果不準確,如miRNA和蛋白質分析等。目前市場上已經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提取外泌體,例如基于聚合物的外泌體分離試劑盒等。然而,這些試劑盒會非特異性地沉淀下所有外泌體大小的物質,并且需要額外的聚合物去除步驟來降低分子分析過程中的雜質背景。而且試劑盒的昂貴價格也使其難以在臨床中去推廣。
在這項發表于Nanoscale雜志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用于從人血液中捕獲和釋放循環外泌體的微流體裝置。外泌體特異雙重模塊的免疫過濾(ExoDIF)裝置由兩個不同的免疫模塊層組成,并且能夠通過機械旋轉來增強抗體和外泌體之間結合的機會,從而實現高通量特異性分離外泌體。此外,通過接頭處的剪切對免疫親和分離的外泌體進行恢復,以便于對外泌體進一步的下游分析。研究人員使用MCF-7分泌的外泌體驗證了本裝置的性能,發現外泌體大小囊泡的濃度和比例均高于常規外泌體分離試劑盒獲得的樣品。然后研究人員通過該裝置從人血液樣品中分離了外泌體,并比較了癌癥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液中的外泌體差異。使用電子顯微鏡和納米粒子跟蹤分析驗證外泌體大小的囊泡時發現,癌癥患者的血液外泌體水平更高,并具有更高的特異性。來自癌癥患者的被捕獲的外泌體中也表達有豐富的癌相關抗原,即表面上皮細胞粘附分子(EpCAM)。這種簡單快速的外泌體捕獲技術對闡明癌癥患者外泌體的功能具有很大的潛力,因此可以應用于各種基于外泌體的癌癥研究。(文章來自:外泌體之家轉載僅供參考學習及傳遞有用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權益,請聯系刪除)
參考文獻: Kang YT, Kim YJ, Bu J, Cho YH, Han SW, Moon BI. High-purity capture and release of circulating exosomes using an exosome-specific dual-patterned immunofiltration (ExoDIF) device. Nanoscale. 2017 Sep 1.
標簽:   外泌體 微流體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