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電催化平臺,成功實現合成自由基化學應用大突破
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江蘇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劉建全博士與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有機化學系Markus D. K?rk?s博士合作撰寫的題為“Closing the Radical Gap inChemical Synthesis” perspective文章(Science 2020, 368, 1312-1313 ),文章對光催化、電催化以及微流體電催化平臺(μRN-eChem)進行了評述和推薦。劉建全博士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Markus D. K?rk?s博士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江蘇師范大學為該文章的第一署名單位。
隨著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傳統的化石資源接近枯竭,環境污染及生態惡化問題等日漸嚴重。發展更實用的可持續性的合成方法和技術,一直是有機化學家面臨的重大挑戰。
合成自由基化學的復興推動了光催化和電催化在當代有機合成中的應用。光催化和電催化的發展,使得自由基化學反應不可控制的觀念逐漸發生轉變。在光催化和電催化中,克服了反應分子預活化的障礙,光子能量和電極之間的勢能即可以驅動自由基的形成,反應分子之間電子轉移相互平衡,最終以自由基偶聯的方式構建復雜分子。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即氧化還原反應位點之間的空間分隔。這種區別導致了反應在兩個催化平臺下存在著固有的局限性,例如逆電子轉移與光催化反應相互競爭以及半衰期短自由基物種在電催化中無法形成產物。
Yiming Mo等發展的微流體電催化平臺成功解決了電催化平臺存在的局限性。他們通過拉近陽極和陰極的距離來減少電極之間的間隙,進而減少了電極間氧化還原介質的擴散時間,增加了電極與溶液物質之間電荷轉移,最終增強了不穩定自由基之間的偶聯傳遞。目前,微流體中性氧化還原電化催化平臺在Minisci型反應以及鎳催化C(sp2)-O交叉偶聯反應中呈現出了較好的效果。
論文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7/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