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篩查方法簡介
“在生活中,癌癥能夠消耗、吞噬我們的一切。它闖進我們的腦海,占據我們的記憶,滲透我們的每一次談話、每一個想法。作為醫生,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沉浸于癌癥之中,那么,我們的病人就會感到這種疾病幾乎會吞噬掉他們的生活。”
——(美國)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Mukherjee),《眾病之王》作者
“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于娟,復旦大學講師,2011年死于乳腺癌,33歲
“導致癌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基因?污染?飲食?抽煙?都不是,和癌癥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2013年中國第一次發表了《腫瘤年報》,從年報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兩點:第一,無論男女,癌癥發病率從40歲以后就是指數增長;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癥概率高,主要原因是大量男性會得前列腺癌。”
——李治中,《癌癥真相——醫生也在讀》作者
癌癥篩查方法簡介
在中國,大多數癌癥患者都是身體出現了嚴重不適癥狀才去醫院檢查,很多都已經處于癌癥中晚期階段,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消耗巨大費用的同時卻換來的仍然是非常低的五年癌癥存活率。
在美國,患者通常在一般體檢或平時就診時,獲得醫生給予的癌癥篩查建議。而在其他國家,例如荷蘭和英國,篩查建議通常并非由常規的醫療服務機構提出。這些國家通過有組織的體系,與所有符合篩查建議條件的成年人聯系,提醒他們按建議的間隔時間接受癌癥篩查。該體系包含全面的數據收集和評估系統,可以提供反饋,以提高篩查質量并盡可能減少篩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013年,中國首次推出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參考美國現行指南,對惡性腫瘤風險篩查提出了建議(見下圖)。
以上是針對特定癌種,如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直結腸癌、胃癌、前列腺癌分別進行的篩查方法建議。目前市面上還有一些泛癌種的篩查方法,歸結為五類:
1. 循環腫瘤細胞CTC
CTC簡介:
1869年,澳大利亞籍醫生Ashworth首次提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Tumor Cell,簡稱CTC)的概念。1976年Nowell將CTC的定義修正為:來源于原發腫瘤或轉移腫瘤,獲得脫離基底膜的能力并入侵通過組織基質進入血管的腫瘤細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類腫瘤細胞的統稱。
外周血循環系統中的腫瘤細胞十分稀少,據統計每克腫瘤組織每天大約只有1×106個細胞進入外周循環,而人類血液中有數百億個白細胞,相當于106-107個
白細胞中僅含有 1個腫瘤細胞,常規的檢測技術難以發現。如何從這些白細胞中識別、檢測出CTC成為一個技術難題。目前主要是利用腫瘤細胞與血細胞表面抗原存在差異的原理,將特殊標記的腫瘤細胞特異性好的單抗結合到細胞上,再運用流式細胞儀或免疫磁珠技術進行循環腫瘤細胞的識別和分選。
CTC意義
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態存在于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既有游離的單個CTC,也有聚集成團的細胞團。腫瘤細胞在進入外周血循環的過程中會發生上皮-間質轉變(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類型,包括上皮細胞表型、間質細胞表型和上皮細胞與間質細胞混合表型。通過鑒定CTC的不同類型,可輔助判斷病人腫瘤的遷移能力;如廣州益善生物CanPatrol分型檢測技術可對CTCs進行分離、計數和鑒定,適用人群為腫瘤患者。
外周血中CTC的存在可作為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發生轉移的預后監測指標,并且CTC的數量變化可作為腫瘤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的預后評估指標。如胰腺癌患者中,CTC檢測陽性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短于檢測陰性的患者。美國臨床腫瘤協會亦接受CTC可作為乳腺癌標志,這為腫瘤的診斷和療效監測提供了新的方向。
有些學者認為CTC是腫瘤轉移的種子,這種說法來自于以下認識:外周血中的CTC大部分進入凋亡途徑,僅少數通過EMT(上皮-間質轉變)形成循環腫瘤干細胞(circulating tumor stem cell,CTSC),這些細胞具有與干細胞相似的生物學特性,能夠自我更新、不斷的增殖分化、遷移和侵襲能力強,并能夠在微環境適宜時形成轉移灶。但循環腫瘤干細胞的標志目前尚無普遍共識。
另外,CTC計數、分型、單細胞測序用于健康人群的癌癥篩查還未成熟。
CTC檢測優勢:
1)實時監測;
2)CTC單細胞分析單個細胞而非群體的狀態,可捕捉腫瘤細胞異質性;
3)抽血即可,對患者無副作用;
CTC技術局限:
與外周血中大量的白細胞相比較,僅僅是外周血中的“稀有細胞”,數量極少,約為1/10^7-1/10^6,這就使得分離獲得的準確計數及其遺傳信息檢測變得十分困難。
目前,完整的檢測通常需要分離富集和鑒定兩個連續的步驟才能完成。通常采用鑒別表面標記的方法進行分離鑒定,但由于各腫瘤尚未發現表達的特異性抗原,且腫瘤細胞多為上皮細胞來源,因此分離鑒定的抗原多為上皮細胞抗原,如上皮特異性粘附分子、細胞角蛋白等。但在炎癥、組織損傷、外科手術或者良性上皮增生性疾病等情況下,外周血中非腫瘤細胞的循環上皮細胞可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此外,在腫瘤細胞浸潤侵襲轉移過程中可發生上皮間質轉化,使得細胞表面的上皮性標志抗原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從而導致單純免疫熒光化學染色方法分離鑒定存在一定的假陰性。?
2.ctDNA基因檢測
ctDNA簡介
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tumour DNA,ct DNA)是腫瘤細胞在壞死、凋亡后釋放的一種游離DNA,由于其在血液中循環,所以對ctDNA的檢測可以及時反映腫瘤狀態。
ctDNA基因檢測應用
ctDNA檢測已應用于腫瘤的早期診斷、靶向治療和預后判斷等方面,由于高度特異性及靈敏性的新技術不斷出現,檢測ctDNA可作為一種"液體活檢",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現有產品面向人群是癌癥患者,市面上部分產品如下:
1)泛明安無創基因檢測
所屬公司:泛生子
靈敏度:萬分之一
目標人群:初診癌癥患者、耐藥及復發癌癥患者
對病人的意義:用藥指導、耐藥監測
2)昂科益無創基因檢測
所屬公司:貝瑞和康
靈敏度:萬分之三
目標人群:腫瘤患者
對病人的意義:靶向用藥、動態療效監測
3)Oncomine
cfDNA Assay
所屬公司:賽默飛
目標人群: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患者
對病人的意義:用藥、復發監測
4)ctDNA無創個體化診療基因檢測
所屬公司:安諾優達
目標人群:
1)無法取得手術或穿刺組織的腫瘤患者;
2)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或治療效果不佳的腫瘤患者;
3)已有組織切片,但儲存時間超過1年的腫瘤患者。
產品總的來說,歸為兩類:
一類是針對特定癌種,基因更有針對性,造價低,1萬以內;
一類是針對全癌種,基因更全面,造價較高,市面上價格1-幾萬不等;
產品選擇需要根據癌種與需要檢測的基因種類判斷。
ctDNA優勢
ctDNA技術用于腫瘤患者檢測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可,其在操作方式上只需抽10毫升血,一次性檢測多個基因,具備很好的便利性。
ctDNA技術局限:
化療后取得的ctDNA很有可能化療前的基因片段。不具備對疾病,如腫瘤負荷的實時反映。
另外,面對健康人群的早篩技術一直是基因檢測公司發展的方向。其技術局限主要在于:健康人群ctDNA含量低,靈敏度受限;健康人群與腫瘤人群的基線難以確定。
3.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
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簡介
據醫學統計顯示,腫瘤的發生并不是隨機的,乳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等多種癌癥都具有顯著的家族聚集性,其中有5%-10%的腫瘤具有明確的遺傳性。如果家族近親中有兩人以上患有癌癥,那么其余家族成員罹患癌癥的風險是比較高的。通過基因測序可以有效地檢測出遺傳性腫瘤相關的致病突變,從而預知特定腫瘤發生的風險,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
影星安吉麗娜茱莉因自己的母親病逝于卵巢癌,選擇了做基因檢測查看自己患卵巢癌的概率,她選擇的基因檢測產品是美國基礎醫學公司FoundationMedicine的Foundation One。茱莉使用的FoundationOne報價5800美元,可以針對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等所有實體瘤患者,該產品對單堿基替換、插入缺失、拷貝數變異及基因重排的檢測靈敏度分別大于99%、97%、95%與90%,對基因組的平均覆蓋度為500X。
茱莉檢測的結果是她攜帶了卵巢癌與乳腺癌風險基因BRCA1的有害突變,從而使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增大至87%和50%。根據檢測結果,茱莉選擇切除雙乳與卵巢,至今身體健康。
其他遺傳性癌癥風險基因如下圖所示:
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簡介產品舉例
1)泛生子139基因,包含上述所有基因。
2)賽默飛:BRCA1/2基因突變試劑盒,僅針對遺傳性乳腺癌、遺傳性卵巢癌
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優勢
僅需提供個人血液或唾液,檢出有患病風險后,可有針對性地制定預防計劃。另一方面的優勢在于一次性可檢測多個基因。
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局限
局限一方面是檢出陽性位點,可能無參考病例,造成結果無意義;另一方面是,結果僅僅是在癌癥尚未發生的時候,判斷是否有易感基因,預測未來患病的可能性。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檢測得出的“有 XX% 的幾率患 XX 病”的結果實際意義不大,這一結果只能起輔助作用,作為診斷時的參考。
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需要的時候,可以做一個。
4.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指惡性腫瘤細胞分泌或脫落到體液或組織中的物質或是宿主對體內新生物反應而產生并進入到體液或組織中的物質;它們可以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包括蛋白質、激素、酶、多胺及癌基因產物等;主要來源于:1)分化紊亂的細胞基因產物(只存在于惡變的細胞中);2)腫瘤細胞壞死崩解釋放進入血液循環的物質。
腫瘤特異生長因子(TSGF)
幾種小分子的腫瘤標志物組合在一起合稱為TSGF,它能促進腫瘤生長及其周邊毛細血管大量增生,隨著惡性腫瘤的形成和生長,逐漸釋放到外周血液中。由于TSGF含量在腫瘤早期血清中即會明顯升高,這一特性使其成為廣譜惡性腫瘤早期輔助診斷的理想指標。通過TSGF檢測可篩選出的不同瘤種、不同臟器的常見惡性腫瘤多達幾十種,表明TSGF是惡性腫瘤的廣譜標志。TSGF腫瘤特異生長因子測定是一種可以簡便快速地用于惡性腫瘤早期輔助診斷的新型的腫瘤標志物,可用于人群健康防癌檢查或高危人群篩查,通過定期檢測,及早發現癌癥,提高治療效果。
其優點在于:
1) 廣譜;
2) 癌癥早期即升高;
3) 無需特殊設備,有成熟的試劑盒、無創傷性、操作簡便、快速(1h即可出結果),而且持續陽性者或進行性陽性增高者,特異性高。
因此TSGF作為一種早期的惡性腫瘤標志物,其操作等特點,適宜各級醫院測定。
缺點:
1)部分急性炎癥(肝炎、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等病癥可產生交叉反應,引起假陽性。晚期癌癥患者TSGF含量可能低于臨界值。
2)不能定位;
3)假陽性。
什么人做:
1)40歲以后體檢
2)無明確原因迅速消瘦
3)有某些腫瘤家族史,具有家族性或遺傳性腫瘤
其他腫瘤標志物
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最敏感、最特異的指標,適用于大規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則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婦產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內胚竇癌AFP也會明顯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見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攜帶者。某些消化道癌也會出現AFP升高現象。孕婦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兒脊柱裂、無腦癥、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結合孕婦年齡)提示未出生的嬰兒有Down’s綜合征的危險性。
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種重要的腫瘤相關抗原,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很難測出。70-90%的結腸腺癌患者CEA高度陽性,在其它惡性腫瘤中的陽性率順序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腸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腫(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陽性檢測率更高,因為這些腫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與腫瘤大小、有無轉移存在一定關系,當發生肝轉移時,CEA的升高尤為明顯。
癌抗原125(CA125)
CA125迄今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預后判斷、監測復發及轉移的最重要指標。CA125測定和盆腔檢查的結合可提高試驗的特異性。
各種惡性腫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見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見于多種婦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病、宮頸炎及子宮肌瘤、胃腸道癌、肝硬化、肝炎等。
癌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異性標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顯升高,其含量的變化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是乳腺癌患者診斷和監測術后復發、觀察療效的最佳指標。CA15-3動態測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療后復發的早期發現;當CA15-3大于100U/ml時,可認為有轉移性病變。
肺癌、胃腸癌、卵巢癌及宮頸癌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升高,應予以鑒別,特別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
癌抗原19-9(CA19-9)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結、直腸癌、膽囊癌的相關標志物,大量研究證明CA19-9濃度與這些腫瘤大小有關,是至今報道的對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志物。胃癌、結直腸癌、膽囊癌、膽管癌、肝癌的陽性率也會很高,若同時檢測CEA和AFP可進一步提高陽性檢測率(對于胃癌,建議做CA72-4和CEA聯合檢測)。
胃腸道和肝的多種良性和炎癥病變,如胰腺炎、輕微的膽汁郁積和黃疸,CA19-9濃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過性”,而且其濃度多低于120U/ml,必須加以鑒別。
癌抗原72-4(CA72-4)
CA72-4是目前診斷胃癌的最佳腫瘤標志物之一,對胃癌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其敏感性可達28-80%,若與CA19-9及CEA聯合檢測可以監測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與胃癌的分期有明顯的相關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對伴有轉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陽性率更遠遠高于非轉移者。CA72-4最主要的優勢是其對良性病變的鑒別診斷有極高的特異性,在眾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檢出率僅0.7%。
CA72-4對其他胃腸道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也有不同程度的檢出率。CA72-4與CA125聯合檢測,作為診斷原發性及復發性卵巢腫瘤的標志,特異性可達100%。
癌抗原242(CA242)
CA242是一種新的腫瘤相關抗原,當消化道發生腫瘤時,其含量升高。
癌抗原50(CA50)
CA50是胰腺和結、直腸癌的標志物,是最常用的糖類抗原腫瘤標志物,因其廣泛存在胰腺、膽囊、肝、胃、結直腸、膀胱、子宮,它的腫瘤識別譜比CA19-9廣,因此它又是一種普遍的腫瘤標志相關抗原,而不是特指某個器官的腫瘤標志物。CA50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可檢出不同的陽性率,對胰腺癌和膽囊癌的陽性檢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為肝癌(88%)、卵巢與子宮癌(88%)和惡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膽囊癌等腫瘤的早期診斷,對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及卵巢腫瘤診斷亦有較高價值。
非小細胞肺癌相關抗原(CYFRA 21-1)
CYFRA21-1是非小細胞肺癌最有價值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尤其對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預后監測有重要意義。CYFRA21-1也可用于監測橫紋肌浸潤性膀胱癌的病程,特別是對預計膀胱癌的復發具有較大價值。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CYFRA21-1值的變化常常早于臨床癥狀和影像檢查。
CYFRA21-1與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的鑒別特異性比較好。
小細胞肺癌相關抗原(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NSE被認為是監測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標志物,60-80%的小細胞肺癌患者NSE升高。
NSE也可作為神經母細胞瘤的標志物,對該病的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神經母細胞瘤患者的尿中NSE水平也有一定升高,治療后血清NSE水平降至正常。血清NSE水平的測定對于神經母細胞瘤的監測療效和預報復發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比測定尿液中兒茶酚胺的代謝物更有意義。
另外對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精原細胞瘤及其它腦腫瘤的診斷也有重要意義。
鱗狀細胞癌抗原(SCC)
鱗狀細胞癌抗原(SCC)是一種特異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診斷鱗癌的腫瘤標志物。SCC在正常的鱗狀上皮細胞中抑制細胞調亡和參與鱗狀上皮層的分化,在腫瘤細胞中參與腫瘤的生長,它有助于所有鱗狀上皮細胞起源癌的診斷和監測,例如:子宮頸癌、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外陰部鱗狀細胞癌等。
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Total PSA)
PSA是前列腺癌的特異性標志物,也是目前公認的唯一具有器官特異性腫瘤標志物。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變(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癥)。血清PSA是檢測和早期發現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前列腺癌的診斷特異性達90%-97%。TPSA也可用于高危人群前列腺癌的篩選與早期診斷,是第一個由美國癌癥協會推薦用于篩查50歲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腫瘤標志物。
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Free PSA)
單項的血清總PSA(TPSA)測定不能明確鑒別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主要是因為在濃度2-20ng/ml范圍內,二組病人有交叉。而FPSA/TPSA不受此因素及年齡的影響,通過FPSA/TPSA比值達到鑒別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前列腺癌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明顯偏低,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FPSA/TPSA比值顯著增高。優于TPSA單獨測定。
β2-微球蛋白(β2-MG)
β2-MG是惡性腫瘤的輔助標志物,也是一些腫瘤細胞上的腫瘤相關抗原。在惡性血液病或其它實質性癌瘤中,突變細胞合成和分泌β2-MG,可使病人血清中濃度顯著上升,在淋巴系統腫瘤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細胞肉瘤、多發性骨髓瘤等中尤為明顯,在肺癌、乳腺癌、胃腸道癌及子宮頸癌等中也可見增高。由于在腫瘤早期,血清β2-MG可明顯高于正常值,故有助于鑒別良、惡性腫瘤。
以上各血清腫瘤標志物總結如下:
指征 | 腫瘤標志物 | ||||||||||||
AFP | CA 125 | CA 15-3 | CA 19-9 | CA 72-4 | CEA | CYFRA 21-1 | 鐵蛋白 | HCG | β2微球蛋白 | NSE | Free PSA | Total PSA | |
膽管癌 | 1 | ||||||||||||
膀胱癌 | 1 | ||||||||||||
乳腺癌 | 1 | 1 | |||||||||||
C細胞癌 | 2 | ||||||||||||
宮頸癌 | 1 | ||||||||||||
絨毛膜癌 | 1 | ||||||||||||
腸癌 | 2 | 1 | |||||||||||
耳鼻喉部癌癥 | 2 | 2 | |||||||||||
食道癌 | 1 | 2 | |||||||||||
生殖細胞癌 | 1 | 1 | |||||||||||
肝癌 | 1 | ||||||||||||
小細胞肺癌 | 2 | 1 | |||||||||||
非小細胞肺癌 | 2 | 1 | |||||||||||
淋巴瘤 | 1 | ||||||||||||
惡性黑色素瘤 | |||||||||||||
卵巢癌 | 1 | 2 | |||||||||||
胰腺癌 | 1 | 2 | |||||||||||
前列腺癌 | 2 | 1 | |||||||||||
胃癌 | 3 | 1 | 2 | ||||||||||
甲狀腺癌 | 2 | ||||||||||||
貧血相關腫瘤 | 1 |
以上表格來自羅氏診斷網站,1:一級標志物:對決策有重要指導意義;2:二級標志物:結合首選方案,能起到幫助;3:三級標志物:結合其它診斷措施,能起到幫助
關于這些腫瘤標志物,慈銘體檢相關產品如下:
男性腫瘤10項:CEA、AFP、CA19-9、T-PSA、F-PSA、F-PSA/T-PSA、CA242、CA724、NSE、Cyfra21-1、SCC
女性腫瘤10項:CEA、AFP、CA19-9、CA125、CA15-3、CA242、CA724、NSE、Cyfra21-1
5.PET/PET-CT/PET-MRI
PET:
PET名為正電子發生計算機斷層顯像,它的原理是能夠顯示出身體內某種同位素,其缺點如下:
1)需要向身體內注射含有放射性的物質;
2)假陰性、假陽性。
PET-CT:
PET-CT全稱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線計算器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是利用正電子發射體標記的葡萄糖、氨基酸、膽堿、胸腺嘧啶及血流顯像劑等藥物為示蹤劑,以解剖圖像方式、從分子水平顯示機體及病灶組織細胞的代謝、功能、血流、細胞增殖和受體分布善,為臨床提供更多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診斷信息,因此也稱之為分子顯像。
PET-CT比單獨采用 PET 或CT 的準確性更高,尤其在腫瘤分期方面。
但PET-CT除具有上述PET缺點外,還有如下缺點:
PET-CT在發現空腔臟器(胃、腸等)病變方面存在盲區。
PET-MRI
MRI中文為核磁共振成像。PET-MRI與PET-CT相比,有如下優點:
MRI不會產生射線輻射,病人檢查安全性好;MRI可用于功能性檢查如血管造影,功能MRI、彌散及灌注顯像等
缺點:PET與MRI系統互相影響;成本昂貴。
總結
腫瘤的篩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在國內,無論是腫瘤檢測技術,還是癌癥篩查整個行業,都遠未成熟。
另外,檢測方法因人而異、因“癌”而異,因此在篩查時不僅要結合多種檢測的結果,還要考慮多種綜合因素,才能篩選出易患某種癌癥的高危人群,進行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檢測。
參考文獻:
1、 NK細胞在胃癌中的應答調控及作用研究。彭六生;
2、 PET-CT進行癌癥早期篩查的初步研究。黃遙;
3、 癌癥篩查沒有一招靈。顧彥;
4、 癌癥篩查之未來。CheryllCThomas;
5、 癌癥危險因素復查和預防。馬進元;
6、 癌癥預防篩查經濟效益探索。周海平;
7、 北京市健康體檢項目專家共識;
8、 惡性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在體檢與腫瘤病人中的對比分析;
9、 國家癌癥中心與GE醫療集團共同開啟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行動;
10、 基于IonTorrent測序技術平臺的腫瘤基因檢測及臨床應用。林凱容;
11、 基于功能化納米材料和微流控芯片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黃琴琴;
12、 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
13、 美國癌癥協會現行指南和癌癥篩查回顧。RobertSmith;
14、 美國癌癥學會支持CT篩查肺癌;
15、 如何進行癌癥篩查。顧彥。
16、 我國宮頸癌預防策略的經濟學評價。莫秀婷;
17、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的方法學建立和改良及在實體瘤中的監測應用研究。張玉娟;
18、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19、 中國媒體癌癥新聞報道的內容分析。王潔;
20、 腫瘤標志物助力癌癥篩查實現患者早診早治。
21、 慈銘體檢官網;
22、 羅氏診斷官網;
23、 泛生子基因官網;
24、 賽默飛官網;
25、 貝瑞和康官網;
26、 安諾優達官網;
27、 廣州益善官網;
28、 Foundation Medicine官網;
29、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early- and late-stage human malignancies. Bert Vogelstain et al.
(文章來源: 基因前沿 作者:終身學習者 轉載僅供參考學習及傳遞有用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權益,請聯系刪除)
標簽:   癌癥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