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也可以“小清新”
5月3日,一則科學新聞風靡網絡——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猜拳的制勝策略。他們招募了360名學生,隨機配對玩300輪石頭剪刀布游戲,發現贏家習慣于保持現狀、輸家傾向于作出改變。掌握了這個規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出招。這項研究結果一經媒體報道,卻引來一大片冷嘲熱諷,甚至是指責之聲,縱觀網友留言,大部分人認為,這一研究小組不應當研究這么無厘頭的問題,理由是這項研究根本沒有任何價值、“沒有用”,甚至有人直接說,這是在“浪費國家科研經費,涉嫌學術腐敗”。
且不提該研究背后的科學態度——英文報告長達20多頁,其中包含多種數理模型,旨在研究“求勝心理”和博弈理論中“混合戰略納什均衡”戰術,單從“猜拳”這一研究對象來說,如果說研究“猜拳”是在“浪費科研經費”的話,那么全球許多科學家都在“浪費科研經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有研究如何對動畫片里的恐龍作分類的,有研究為什么面包片總是涂了黃油的那一面落地的,有研究鴕鳥如何向人類求偶的,還有研究憋尿如何影響決策能力的……這些研究也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科學獎項——“搞笑諾貝爾獎”。
在中國,與“搞笑諾貝爾獎”相似的“菠蘿科學獎”則同樣每年都表彰諸如果蠅的擇偶偏好、鼻涕收集器、數錢可以減輕疼痛等科學領域內“好笑而嚴肅”的研究成果。誠然,這些“無厘頭”的研究成果目前甚至永遠不會產生經濟效益,也不會讓人覺得“有用”,但不能忘記,科學的本意,是在于滿足人類天性中的那份好奇心,使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了解世界,最終擁有知識、正義和心靈自由,而其對于社會發展的貢獻則僅僅是一個副產品。
如果過于注重一項科學研究“有用”與否,將科學“功利化”,視之為一個“有用的”、用來實現功利目的的手段,結果卻可能緣木求魚。畢竟,在探索茫茫的未知領域過程中,誰也不知道什么是有用,哪個方向是正確的,而引領人類前進的,只能是“好奇心”。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在法拉第演示他的圓盤發電機時,一位婦人曾問道:“這東西有什么作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么作用呢?”但很快,因為發電機的發明,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人類文明發生了質的飛躍??梢栽O想,如果當初法拉第因為“沒有用”而終止研究,人類的今天會是怎樣。
所以,我們固然需要如何探索太空、治療疾病或者治理環境等“高大上”“有用的”研究,但同樣離不開“猜拳”等“無厘頭”“無用的”“小清新”研究,因為或許后者能更好地保留人類最純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興趣,也或許離單純的科學更近一些。
標簽:  科學研究 小清新
- 上一條潛伏性結核病的終結者?
- 下一條血液測試:智能手機也能玩起來